郫都工匠|王明文:林盘深处的“守艺”人

时间:2020-01-03       来源:国视风采


       在四川省成都市郫都区古城街道指路村一林盘深处,王明文传承着老父亲留下的鸟笼制作技艺。作为四川省工艺美术大师,成都市非遗项目“竹鸟笼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王明文现已从事鸟笼制作20余年,多次荣获成都市“能工巧匠”“职工创新成果优秀奖”等荣誉。

  鬼斧神工

  雕琢鸟笼技艺

  


  一盏油灯、一根竹丝、十个手指,片刻间定型鸟笼竹丝曲线。走进王明文家,他正手拿一根直径约2毫米的笼丝,将其置于酒精灯上轻盈地来回飘动,指间不停调节笼丝的弯度,两眼专注于笼丝的水分、色泽变化。不到2分钟,一根弯度圆润的笼丝烘烤定型。“烤竹子的过程最讲究,火候、手法尤为关键,过火多了竹子容易焦,过火少了又不能定型。”王明文说,父亲王修其是古城鸟笼制作创始人,从小看着父亲做这个,所以对自己来说没有太大难度,上手不久便熟练了。

  鸟笼制作技艺考究,单纯的竹材经过刀、钻、锉、砂的鬼斧神工后,变成了严丝合缝、坚固美观的鸟笼作品。

  

郫都工匠|王明文:林盘深处的“守艺”人


  “一般一个鸟笼从选材到制成,少则10天半月,多则1到2年,涉及雕刻、镶嵌工艺的鸟笼制作周期会较长。”王明文说,在父亲的带领下,村里做鸟笼的人越来越多,现在已有近100家鸟笼制作户。父亲创始的古城鸟笼产业越来越大,王明文也放慢了制作速度,转向更精、更优的方向发展。

郫都工匠|王明文:林盘深处的“守艺”人

  勤思善动

  工艺创新传承

  “几年前一次坐火车,我就在想,为什么铁轨是一段一段分开的呢?就是要防止变形嘛,可以自然伸缩空间,那鸟笼是不是也可以这样做呢?”铁轨带来的灵感让王明文豁然开朗,一路研究着这个后来让他最得意的创新。川派鸟笼自宋代至今几千年,一直使用“单接口”连接圈底,由于竹子是碳水化合物材质,随着温度变化,水分散失,极易出现裂缝,这种方式几乎也断绝了川派鸟笼的出川之路。

  

郫都工匠|王明文:林盘深处的“守艺”人


  经过两年的反复尝试,“双接口”连接方法成功运用在了王明文制作的鸟笼上,将两个半圆竹圈拼合成一个整圆,外表用玳瑁等饰品遮住连接口,内部再覆盖一层青皮,既美观又实用。王明文说,这个创意从构思到现在已经5年了,推广效果也相当好,甚至价值几十万的鸟笼也在用“双接口”技术。

  “双接口”让鸟笼的寿命成倍增长,“单接口”鸟笼的正常寿命是10多年,改良后的“双接口”只要竹材不腐坏,寿命就能无限延长。据了解,目前出川销售的鸟笼60%都使用了王明文创造的“双接口”技术,其中不乏出口新加坡、美国的作品。

  

郫都工匠|王明文:林盘深处的“守艺”人


  一个小小的鸟笼,被王明文琢磨出了许多创新之处,每个创新虽小,但把它们集中到一起,就能起到很大的改观,改变鸟笼的内涵,它的价值也会随之提升。

  工匠“守艺”

  一个鸟笼两代感情

  王明文不想过多地把鸟笼和赚钱联系在一起,他说,“鸟笼是父亲留下的东西,寄托了两代人的感情,不希望它变成一个很市侩的东西,我是把它当成终身职业来做的。”现在,王明文每年只做10到20个鸟笼,希望在传承父亲技艺的基础上,想出更多改良技艺,让同村人一起受益。

  

郫都工匠|王明文:林盘深处的“守艺”人


  几年前,随着鸟笼竹编工匠协会在古城街道的成立,王明文作为传承人,更多地担负起了发展古城鸟笼技艺的重任,鸟笼产业前景越来越广阔了,给村民们带去了更多收益。


                                                                                                     [ 责任编辑:王良勇 ]

川公网安备 5101240200079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