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wenlvzaixian.net 时间:2025-07-26 来源:文旅在线
作为最亲切的沟通媒介,既是拉近人际距离的情感纽带,更是解码地域文化的鲜活密码,方言写作,北有老舍,南有李劼人,当代知名童书作家杨红樱在新作《成都往事》中,将成都方言化作文学针脚,使作品充满浓郁的地域特色。7月25日下午,在锦江区图书馆内,流淌着醇正的成都乡音,中国当代作家、四川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杨红樱,携首部转型之作《成都往事》做客“品锦江”读书会第三季第八场。
本次活动由中共成都市锦江区委宣传部主办,成都市锦江区融媒体中心承办,成都市锦江区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成都市锦江区文化体育和旅游局、成都市锦江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成都市锦江区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成都市锦江区图书馆、四川人民出版社协办;一场以成都话为情感纽带,钩沉城市记忆的文学对话,在书页翻动与乡音萦绕间徐徐展开。
“成都的读者朋友,大家好。”活动伊始,杨红樱用地道的成都话向现场观众问好。应读者要求,整场分享会始终浸润在熟悉的乡音中。
“我写了40多年童书,到了60岁,想写一本给自己的书,献给生我养我的成都。”杨红樱坦言自己创作的初衷。这位曾以“淘气包马小跳”“笑猫日记”系列风靡全球的“中国童书女王”,在创作逾240万字、作品销量超越《哈利·波特》系列后,毅然将笔锋转向故乡成都的市井长卷。
在进行儿童文学创作时,杨红樱满心里装的都是孩子,语言表达深入浅出;而《成都往事》则是她对故乡成都的一次心灵之旅,第一次用方言写作的方式迈入成人文学的殿堂,把情感倾注于故乡成都。
四川省作家协会副主席 杨红樱
“有一句话说,只有你离开了,你才晓得曾经有多么的好。”杨红樱说,自己离开成都,在北京生活数年,故乡的风貌一直是她的牵挂。杨红樱启动《成都往事》的写作时,还住在北京,那段时间频繁往返成都,寻找故乡的家园。“曾经的家已经有了许多变化,但家门口的两棵银杏树仍然挺立。”杨红樱说,在成都时,她搬过几次家,不过一直喜欢的是住在锦江边,于是,就成了“从河的这边搬到河的那边”。
“锦江是很妖娆的河。我在锦江边上走,锦江水给我的印象,永远是袅袅婷婷,永远向前。”杨红樱说。
主持人周东与杨红樱现场对谈
《成都往事》的背景聚焦20世纪60至90年代,通过主人公们精彩而迥异的人生轨迹展现时代变迁,展现成都人“拿得起、放得下、想得开”的豁达精神气质。通过一座城市,两条巷子,三座公馆,一群个性鲜明的人物在时代浪潮里共同演绎了一段细腻而激荡的故事。
“我生在成都长在成都,书里成都的元素没有特意编排,而是自然而然地融入了。”杨红樱分享,关于盘飧市、春熙路、锦江......书中那些熟悉的成都元素,等待读者解密。
朗诵环节,朗诵爱好者用成都方言带来了书中的节选片段,书中主角小满和爱人白日梦,骑着“耙耳朵”去春熙路逛街的场景,将读者引入书中场景,也赢得了阵阵掌声。
成都蜀人吟叹诗社社长 舒昭玉
值得注意的是,《成都往事》不仅是场景扎根成都,更以原汁原味的成都方言织就文本肌理。书中,杨红樱书写了另一位用方言进行文学创作的大师——李劼人。两代作家,以方言为钥,在成都的写作上完成了文学气场的延续和承传。
活动现场,两位作家“梦幻联动”。杨红樱用资格的成都话朗读了李劼人《大波》里的片段,并与现场读者“切磋”交流地道成都方言,互动中,一片欢声笑语。
杨红樱诵读《大波》书中片段
接近尾声,多名读者围绕老成都的回忆、文化变迁,分享了自己在成都的成长经历,他们共同回忆了那些美好建筑和街道,以及对成都文化、艺术修养的深刻记忆。
杨红樱向锦江区图书馆赠书
据悉,此次活动是“品锦江”系列读书会第三季第八场分享会。作为锦江区打造的独具特色的文化传播品牌,一直以来,“品锦江”旨在关注城市深处的文脉,希望与市民共同守护、激活、分享、传承城市文化基因,探寻属于锦江的精神家园,共同编织锦江未来文化图景。正如杨红樱心中最具成都代表性的符号——“盖碗茶”,“越品越有味”。
[ 责任编辑:王良勇、周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