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wenlvzaixian.net 时间:2025-09-20 来源:文旅在线
初秋的成都,秋高气爽。9月19日,在锦江区阿来书房,诗歌爱好者们齐聚一堂,听 梁平 聊诗歌里的城市与写作,当天由中共成都市锦江区委宣传部主办,成都市锦江区融媒体中心承办,成都市锦江区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成都市锦江区文化体育和旅游局、成都市锦江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成都市锦江区社会科学界联合会、阿来书房协办的“品锦江”系列读书会——“一蓑烟雨落锦江” 诗人梁平笔下的城市记忆与成渝双城诗话活动举行,活动特邀当代诗人、作家携新书《一蓑烟雨》与近百名爱好者共聚一堂,现场分享多首诗歌创作背后的故事,展开一场关于诗歌与城市生活的深度对谈。
“站在窗口,看得见天上的三颗星星/一颗是青春,一颗是爱情/还有一颗,是诗歌……”这句话,曾印在《星星》诗刊的创刊号上。这本曾火遍大江南北的杂志就诞生在锦江区布后街,后来搬迁至红星路二段85号,梁平曾是该诗刊的主编。当天下午,分享会在诗歌爱好者充满诗意的朗诵中正式开始。从《星星》开始,讲到当年人们对诗歌的狂热追求,现场氛围轻松活跃。
在诗歌《纱帽街》的解读中,梁平分享了自己和锦江区的缘分。梁平说,自己在2002年来到成都,之后的十七八年里,一直居住在锦江区。“我有一个习惯,凡是我非常感兴趣的城市、动了感情的地方,都会把它们写下来。”梁平谈到,来到成都后,他住在锦江区,对许多街道都慢慢熟悉。其中,就包括了纱帽街。“当时我就住在燕鲁公所街附近,晚上经常去纱帽街散步。”梁平说,后来,他决定为纱帽街写一首诗——“一墙之隔的店家,热火与萧条/进出都是一把心酸。”
事实上,梁平眼见的纱帽街早已没有售卖戏服、官帽的商店。“但是我并不会只写它的表面,如果看到什么就写什么,那毫无意义。”梁平说,在他看来,历史的承载、文学的想象对于诗歌而言,都是非常重要的。
在创作《纱帽街》的过程中,梁平了解到纱帽街承载的历史,于是有了这样的表达:“满朝文武最后一顶纱帽摘除/复活了这条街的帝王将相/戏园子倒了嗓的角儿当上店铺老板/穿一身行头一招一式/可以三年不开张,开张管三年。”
“诗人通过这样的方式为城市定制名片,纱帽街的故事能够得以流传。”对谈中,主持人周东说,正是由于诗人的不停写作,不停的为城市立传,才留下了这些能够用意境传递的故事和信息。
诗歌是双城的纽带。这也是当天分享会的主题之一。梁平在45岁之前生活在重庆,45岁之后来到了成都。作为一个写作者,他从未将两座城市区别开来。“要谈到故乡,重庆是我的故乡,成都也是我的故乡,在我心里,它们没有第一第二,都是原乡。”梁平说,对于自己来说,去这两个地方,都是用“回”——回成都、回重庆。
在他自己的写作中,有一点也非常清晰。他把两座城市作为自己的“精神背景”。“要找到自己的‘精神背景’,写作才能成型。”梁平说,成都和重庆对于他而言,都是重要的“精神背景”,延续他对两座城市的感情。
比如,他曾在巴黎写诗,诗中联系到自己的故乡,就想起了九眼桥。在俄罗斯一家酒店的阳台上向下望,他想到了太古里。“为什么在异国他乡,这些东西突然进入到我的作品呢?那就是我的‘精神背景’,在我的身上,写作永远不会跳过它们。”
可以说,“精神背景”对于梁平而言,形成了非常清晰的坐标。从讲述历史渊源的纵深,到从巴蜀大地延伸至全世界的横向维度。站在故土上,他用广阔的内心和才能留下作品。
分享中,主办方还准备了一首梁平多年前创作的《成都的雪》。“而成都的雪/每粒打在脸上都是原创的花朵/所以心花怒放/满城都是豪华的抒情。”一名爱好者声情并茂地朗诵了它,将人们引入那个小雪的场景,赢得了阵阵掌声。
下雪,看上去似乎毫不起眼的小事儿,梁平是怎样写出这样的情绪的呢?现场,梁平为爱好者们上了一堂生动的“诗歌写作课”。
“成都飘雪时,是那么一点点,街上的每个人都在议论,不得了,下雪了!”梁平说,和北方不同,在成都、重庆这样的南方城市,见到下雪是“稀奇”的,怀着不一样的心情的,而正是由于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对于城市和生活的热爱,才有了那样“豪华的抒情”。
如今,已经70岁的梁平,仍然在写作中活跃。在他看来,写作和年龄没有关系,其动力来源主要是文化积淀和想象力,在作品中用情感发声。现在我们还需要诗歌吗?诗歌还有用吗?活动尾声,梁平笑答:“你觉得有用,那么它就有用。”
活动最后,主办方向梁平赠送了《品锦江》书籍。据悉,此次活动是“品锦江”系列读书会第三季第十场分享会,邀请各界文化名人,分享和锦江千丝万缕的故事,展现立体的锦江文化。接下来,“品锦江”系列读书会将持续举办,邀请广大市民共同探寻属于锦江的精神家园。
[ 责任编辑:王良勇、周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