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宾兴文县:“三创联动”助推文旅产业发展

http://www.wenlvzhichuang.com       时间:2020-06-09      来源:文旅在线

宜宾兴文县:“三创联动”助推文旅产业发展

近年来,四川省宜宾市兴文县抓住自身文旅资源丰富这一关键节点,坚持“三创联动”,配合推进“两海”生态文化旅游示范区改革,成功列入“天府旅游名县”候选县名单。

产业体系完善,融合发展提质增效

一是理清发展思路。主动融入全省“一核五带”文化旅游发展新格局,成立了以县委书记、县长任“双组长”的文化旅游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和“三创”联动工作领导组,将创建天府旅游名县、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和兴文石海创建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协同推进,主动融入长宁竹海兴文石海生态文化旅游示范区建设,已成功创建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二是提升要素配套。将文旅与服务业融合,打造了磊兮帐篷酒店、闲云庭、一栈、小木屋等特色民宿,有苗家长桌宴、苗家乌鸡宴、苗家九大碗、红军餐、五谷养生宴等特色餐饮,已注册商标的兴文刘抄手获评中华特色名小吃、川菜名菜,县域住宿接待设施床位1.1万张、特色餐馆276家、特色旅游商品67种。三是擦亮品牌形象。在CCTV-13《东方时空》《新闻联播》前、《新闻30分》后投放宣传广告,在五洲传播中心《中国推介》和《中国一分钟》栏目推介文旅资源,先后被中省市100余家媒体全面报道兴文文旅活动。搭建了“一树X花”宣传矩阵,制作兴文宣传片、《漫享兴文》口袋书等产品,利用网络、微信、微博、抖音等新媒体平台扩大影响力,累计点赞量上千万、阅览量数亿人次。四是推进文旅项目。推进兴文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引擎项目、兴文石海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升级改造等项目,招引并落地大坝石海体验式酒庄综合旅游开发项目、青山岩生态旅游区建设项目、僰王山桫椤谷竹生态康养旅游度假区等重点旅游项目。目前,累计签约重点产业项目52个,其中文化旅游产业类项目11个,投资总额72.7亿元。

文旅资源丰富,品牌塑造颇有特色

一是特色资源有品质。作为全省文旅资源普查首批唯一试点县,查明文旅资源1905个,兴文“223344”普查工作模式在全省发文推广运用。目前,拥有世界地质公园1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1个、批准建设国家石漠公园1个、4A级旅游景区3个、3A级旅游景区5个、省级风景名胜区1个、省级生态旅游示范区2个、省级示范农业主题公园1个、省级现代农业(林业)示范园区1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3个、省级传统村落3个。二是新兴业态重培育。着力打造康养旅游、医养旅游和研学旅游,有全国三家之一的苗医药研究所,获评中国天然氧吧、中国康养50强县,有全国科普教育基地1个、国土资源科普基地1个、省级森林康养基地7个、省级科普基地1个、省级研学实践教育基地1个、省级青少年社会实践教育基地1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体验基地1个、省级粮食安全宣传教育基地1个。三是乡村旅游大发展。将文旅与乡村振兴有效结合,12个乡镇开展文旅资源大比武,举办“兴文县乡村文化旅游四季行”活动,有省级乡村旅游特色乡镇1个、中国美丽休闲乡村1个、国家森林乡村2个、省级乡村振兴示范村2个、省级文化扶贫示范村3个、省级旅游扶贫示范村1个、省级传统村落3个、省级生态村1个。2019年乡村旅游活动接待游客185.7万人次,实现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综合收入13.6亿元。四是重大活动有影响。市场化成届制举办西部民歌大赛、苗族花山节、苗年节、大坝高装巡游等文旅节庆活动,举办国际苗族花山音乐节、首届“海峡两岸摄影家走四川(兴文)”活动、“旗·石您最美”旗袍秀,承办第九届四川国际自驾游交易博览会等大型文旅活动。

综合效益凸显,文旅产业发展快速

一是经济增速快。以文旅产业为支撑,有力推动了经济社会转型发展、快速发展、绿色发展,2019年接待游客110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115亿元,分别同比增长53.95%、24.55%,旅游及相关产业税收总收入1.93亿元,占本地税收比重的22.13%,高出全省指标6.73%。二是扶贫带动强。2019年旅游从业人员达24653人,占当地从业人员的16.68%,把65%以上的贫困村纳入全域旅游布局,有省级文化、旅游扶贫示范村3个,创新毛村“一地生三金”、永寿村“三聚三同”、太安村“十个融合”等扶贫模式,带动3.75万人脱贫致富,被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旅游可持续发展监测中心作为经典示范案例。三是生态环境优。2019年空气质量达优良级标准天数346天,森林覆盖率达52.75%,年平均负氧离子浓度为8318个/立方厘米,主要旅游区地表水水域环境质量均达到Ⅱ类标准,获评中国绿色名县、国家卫生县城、省级生态园林县城,拥有中国美丽休闲乡村1个、国家森林乡村2个、省级气候小镇2个、省级森林小镇1个、省级生态村1个。

服务环境优良,充分满足个性体验

一是重构路网。依托成贵高铁、宜叙高速、纳黔高速形成“内联外畅”“快进慢游”交通体系,高标准建设了旅游集散中心、自驾车营地、城市绿道,整改提升旅游综合服务中心,在特色街区、旅游景区、乡村旅游点等地均设置旅游咨询服务点,全域全景图、停车场设置合理、布局规范。二是智慧引领。建立了大数据发展中心和智慧旅游监测管理系统,实现全域旅游监测管理和精准服务,被列为国家第三批智慧城市试点县,获评四川省2019大数据融合应用最具潜力十佳单位、四川省2019年智慧城乡大数据应用研究先进单位。县级平台与省、市平台无缝对接,开通了旅游景区、乡村旅游点和餐饮住宿网上服务,实现一部手机游兴文,旅游服务水平不断提升。三是协同整治。改造提升宾馆、餐饮店、农家乐后厨100余家、整理院落2000余个;投资2300余万元推进“厕所革命”,新改建旅游厕所74座;开展“三边三化”治理,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百日攻坚”专项行动,全面整治城乡环境“五乱”问题,旅游环境舒适整洁。四是建设智库。建立了旅游智囊人才库,与肇庆鼎湖区、郑州新郑市、徐州贾汪区、九寨沟县等地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与四川大学、中山大学、四川旅游学院等开展校地合作,累计培训旅游从业人员2.4万余人次,组织旅游志愿服务5600余人次。五是安全保障。建立了文化和旅游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采取“软件+人工”方式加强涉旅舆情监测,成立了旅游警察大队、环境资源、旅游审判庭和6个县级旅游要素协会,组建了联合治理大队,培育了“热情好客、诚实守信、乐于助人”的旅游民风培育,提升了游客满意度。

(作者:朱福军)

                                                                                      [ 责任编辑:王萍、刘梦 ]

川公网安备 5101240200079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