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01-03 来源:国视风采
四川省成都市大邑县鹤鸣镇,因境内闻名遐迩的中国道教发源地鹤鸣山得名,是去往花水湾、西岭雪山的必经之地,鹤鸣山道观被成都市政府批准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围绕“文旅大邑”发展方向,鹤鸣镇坚持以人为本、重点突破,践行“以事聚人、聚人成事”工作方法,以古村落保护、乡村活力激发、治理机制创新、治理秩序重构为切入点,推动社区发展治理展现新活力、呈现新面貌。辖区内的新民村,因地制宜推进乡村良序善治,为乡村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新民村位于鹤鸣镇北面,距县城15公里,幅员面积5平方公里,辖11个村民小组、2057人,党员46名,具有“依山面水,附临平原,左右护山环抱,眼前朝山,案山拱揖相迎”的自然生态优势,以及“四川省第二批自然传统文化村落”傅家大院聚落人文优势。
依托良好的自然生态和人文资源,新民村积极发展“田园+”产业,打造集养生特色餐饮、特色民宿、乡村旅游为一体的古村民宿旅游区,2017年实现整村脱贫。
依托淳朴的民风和坚实的群众基础,组建新民村志愿者队伍,孵化培育一批社区自组织,提高居民组织化程度,重构和谐社区秩序。
搭建乡创平台,服务乡村产业发展。在村党支部引领和村民委员会组织下,借势成都市城乡可持续发展项目搭建社区公共空间,打造乡创载体“新民学堂”,引导和孵化乡村微创业。通过线上(微信群)+线下(新民志愿者之家、新民学堂)搭建乡创讨论交流、学习借鉴平台,提升村民学习和创业和参与社区事务的积极性,激发社区自治自理的内动力。“新民学堂”围绕乡创主题,结合新民村实际情况开展了4次培训、1次参访和25次一对一创客辅导。
结合本村经济作物种植和乡村旅游发展需求,前往蒲江等地6次,学习种植技术、致富经验等,目前全村种植樱桃300亩、雷竹300亩,发展乡村农家乐、民宿2家。
完善产业发展基础配套,争取市级社区营造项目资金11元,运用社区保障资金1.1万,由村民自发腾地,修建油漆路3.2公里、上山栈道游线1.5公里,吸引外地游客1万余人次。
弘扬传统文化,重构和谐乡村秩序。弘扬节庆文化,发动文艺骨干和热心村民,自发组织开展春节、端午、中秋等传统节庆活动,营造喜庆氛围。
融合道教文化,崇尚“道法自然”树立正确伦理道德观念,利用道教教义平和村民心态,维护乡村和谐。挖掘傅家、杜家乡贤文化,融合社区发展治理等好家风家训,设置“无讼空间”,发动乡贤开展矛盾纠纷化解,进一步强化乡村德治基础。
设置新民学堂,作为社区营造重要载体,根据村民提议,以产业发展、传统节庆、教学相长等为主题,常态化开展训、议、学、创等社区活动。
培育志愿精神,构建美好生活共同体。引进大邑县益智社会服务中心,挖掘党员、退休干部、教师等社区骨干,孵化培育新民手作达人、乡食达人、石头诗人、竹编匠人、乡村游学等自组织5支。
新民手作发动马建伟等乡村手工艺人,运用雷竹、石头、植物等素材,实施党群服务中心、村道、休憩场所等空间微更新。乡食达人发动村民众筹食材、餐具、劳动等,研讨制作粽子、豆花、棉花草馍馍等生活技能,营造和谐邻里关系。
孵化“同心创、新民兴”志愿服务品牌,组建由社区自组织、党员、教师构成的邻里互助志愿队伍一支,目前已有48人,开展养老助残、关爱妇女、儿童教学、社区活动策划执行等志愿活动,培育“同心创·新民兴”互助精神。
新民村文化底蕴丰富、自然优势明显、乡村资源富集,是一块等待开发和雕琢的“璞玉”。新民村村民淳朴乐学、邻里关系和谐、组织化程度较高,形成了乡村良序善治风气和氛围。
[ 责任编辑:王良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