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郫都:“四轮”驱动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振兴

http://www.wenlvzaixian.net       时间:2025-09-30    来源:文旅在线

在乡村振兴的战略蓝图下,如何激活农村内生动力,让集体经济不再是“沉睡的资产”,而是带动农民共同富裕的“活水之源”?成都市郫都区以一场深刻的组织变革和多元化的市场实践,给出了答案。

成都郫都:“四轮”驱动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振兴

郫都区紧紧抓住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点契机,通过大胆探索经营、联营、租赁、服务“四型”发展模式,聚合国有公司、社会企业、新型农业组织、村集体等多元力量,探索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路径,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助推乡村全面振兴。2024年,全区建成集体经济组织1500余个,覆盖村级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约13万户,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56万元,城乡收入比仅为1.61,获评四川省休闲农业重点县、天府旅游特色县。

在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实践中,郫都区各镇村立足自身资源禀赋,因地制宜,形成了特色鲜明、路径清晰的四种实践模式。

一是经营型:激活资源,自主发展闯市场

这种模式鼓励集体经济组织直接走向市场,将特色资源转化为经济效益。战旗村深耕红色文化与农耕文化,打造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让风景生“金”,形成集博物馆、商业街、农业公园于一体的产业链,2024年,战旗村累计接待游客118万人次,集体经济收入达到407.6万元,其中经营性收入271.4万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06万元。青杠树村做足“水文章”,安龙村打响“盆景牌”,农科村推动“泛农科”联动发展,都是通过自主经营,实现了从“卖产品”到“卖风景”“卖体验”的升级。

二是联营型:利益共享,合作共赢拓新路

在不改变集体所有的前提下,村集体灵活与各类资本合作,多元主体“捆成一股绳”,共担风险、共享收益。子云村与乡村振兴公司合作,建立“保底收益+营业额比例”的分红机制,与村民股东按照“定额+溢价”进行分红,2024年集体经济收入201万元,经营性收入84万元;先锋村发扬“打平伙”精神,动员村民共建共享发展“田园茶社”“农夫菜铺”等产业项目16个;红旗社区则规范引导个体资本壮大“夜市经济”,居民就近就业岗位2000余个。联营模式有效降低了村集体独自经营的风险,实现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三是租赁型:盘活存量,稳定收益固根基

对于闲置的土地、厂房等资产,租赁模式提供了一条风险低、收益稳的路径,让“闲资产”长出稳定收益。安德街道棋田村通过“小田变大田”整治,规模化租赁给农业企业,打造“多彩棋田”项目,建设生菜分拣中心、豆瓣农庄等项目,推进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德源街道东林村则抓住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机遇,通过拍租获取长期稳定收益,引入了袁隆平杂交水稻种业硅谷、步科等项目,丰富主题咖啡、餐饮、民宿等消费场景。2024年,东林村集体经济收入4808万元,其中经营性收入1003万元。

四是服务型:拓展功能,专业运营增效益

村集体当“金牌管家”,这是集体经济向更高层次发展的体现。安靖街道土地村以多元化思路培育壮大村集体经济组织,成立以土地村村民委员会作为特别法人控股或100%持股的“四川鑫嘉坤商贸”“四川鑫城科物业”等3个有限责任公司,统一运营辖区资源,提供商贸、人力、物业等专业化服务,将村集体从“房东”转变为“运营商”。2024年,村集体经济收入3212万元,其中村集体投资性收入约200万元,经营性收入671万元。服务性收入成为集体经济的重要支柱。

从战旗村的文旅融合到土地村的物业服务,从子云村的股份合作到东林村的资源租赁,郫都区的成功实践表明,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单一模式,关键在于“因地制宜”和“市场化导向”,共同拼接出新时代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可行路径。(本文内容主要来自郫都区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

                                                              [ 责任编辑:王良勇、周婷]    

川公网安备 51012402000794号